15岁那年,王福通考入了williamhill官方网站,1982年7月大学毕业,当年,williamhill官方网站自动化及仪表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只有一个当兵的名额,成绩优异的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顺利脱颖而出,19岁的他从此扎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始,他只知道部队的地点在酒泉,买了张地图,才发现那是西北茫茫沙漠中的一个小点。报到的时候,王福通乘坐的火车越走越荒凉,在大漠戈壁中穿梭,偶尔会见到几小片绿洲,历经近一个星期的颠簸,他才辗转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场。
一待就是30年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58年10月,地处西部大漠,位于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虽然叫做酒泉卫星发射场,但事实上距离酒泉市直线距离超过200多公里。当时以“酒泉”命名,一是因为当时各国导弹卫星发射场起名时均避开真实地址,二是发射场地处茫漠戈壁,很难选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与发射中心距离最近,且在历史上是颇为有名。
该地区海拔1000米,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3℃,严寒季节长达6个月,最低气温零下28.7℃;夏季炎热,最高气温达到42.4℃;常年干燥少雨,风沙不断。也是因此,一般人初来乍到都会因不太适应而流鼻血,王福通经过近两个月才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30年过去,与王福通一起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由当年的150多人到如今只剩下5个人,其中除了大部分正常工作调动或转业之外,很多是由于承受不了这儿的艰苦主动提出离开的,而王福通坚持了下来,他也以优异的工作成绩逐步从基层走上了领导的岗位。
参与了“神一”到“神七”
王福通在“神一”到“神三”发射过程中,作为发射测试站站长,负责组织火箭和飞船的吊装、测试、转运和发射等工作;在“神四”到“神七”发射过程中,王福通作为试验技术部主任,负责制订各种总体技术方案并为整个发射过程的质量控制把关,为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3年至1998年间,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建设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继1958年建场后的第二次创业。在载人航天发射场建设之初,王福通就向组织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由中心自己的技术人员来承担完成发射场系统的控制软件和整体系统调试工作——而以前这些工作都是请专业厂家来完成。上级部门经过研究,同意了王福通的建议。在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建设过程中,王福通参与了方案的制订、组织施工到设备和系统的安装调试等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建设全过程。由于接受了王福通的建议,5年后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不只是在经济方面节省了经费,更重要的是由于部队技术人员亲自参与全过程的建设,培养起来一支熟悉载人航天发射场各方面技术的专业技术队伍,为此后的成功发射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0年来,王福通为我国的航天发射和武器装备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评为总装备部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先进个人,1998年获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航天基金奖,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获人事部、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颁发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2007年获总装备部、国防科技工委颁发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荣誉章。
谈到未来,王福通说:“只要不倒下、不退休,我将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在这儿继续奋斗。”